1.攻擊與防守線的控制 AT/DFLine Control | 開賽時對方壓縮於半場防守,中華隊的進攻與防守之間範圍太過大,進攻的支援點無法有效率的密集支配。 |
2.各不同位置之間距離 Distance Between AT/DF Front.Back.Left.Right | 進攻線與防守線之間距過大,前鋒移動接應範圍太小,上半場進攻沒有深度無法創造出機會。中華隊的實力強化,需要球員的機動性、移動和滲透的能力。 |
3.攻守轉換 AT<>DF | 能衝擊對手防守線的模式太過於單一,可是在36號球員陳怡萍上場後,空間的運用和一對一能力為球隊才打開局面。 |
4.關鍵球員 Key Players | 有11號球員賴麗琴的判斷能力與36號球員陳怡萍的邊路上前進攻非常重要。 |
5.防守的優缺點 Strength/Weakness in DF | 邊後衛與中後衛的敏捷性不佳,當對手作一腳傳球時無法適時的反應。此外,四後衛彼此之間沒有更有效互相聯防,使得對手有機可乘。 |
6.定位球處理 SetPiece | 進攻時,多半傳高球給16號球員余秀菁搶點;己方防守時採半區域防守。 |
7.體能的特點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| 中華隊在持續耐力方面較香港隊佳,因此下半場開始扭轉局勢。 |
8.守門員 Goalkeeper | 守門員有快速的反應以及特殊情況的判斷能力。 |
9.全場概況 Flow and Atmosphere | 上半場中華隊雖有較多的持球,但因為對手防守組織做得很好,並沒有太多機會。下半場36號球員陳怡萍成為扭轉局勢的角色,有幾次傳球和致命性的移位是致勝關鍵的主因。 |
10.綜合評論 General Review | 開賽之初,球隊出現多次失誤,且由守轉攻速度過於緩慢,以致於無法突破對方嚴密的防守。最後加入邊後衛開始疊瓦式戰術製造了更多的空間,加上前鋒更有效的移動,使球隊開始找到贏球的方向。 |
2013.02.18東亞聯盟技術分析報告 鐘劍武整理